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科技苑》的故事化讲述(3)

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多屏互联的新的媒体环境下,科教节目如何参与收视竞争,如何真正走进观众心里,《科技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新媒体时代,科教节目不

在多屏互联的新的媒体环境下,科教节目如何参与收视竞争,如何真正走进观众心里,《科技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新媒体时代,科教节目不再是“农民的课堂”,简单“讲述”和“告知”已经难以取得满意的推广效果。在“讲好科技故事”创作路线下,《科技苑》的科技故事已经带着实用的科技、精彩的故事、通俗的语言走进农民心里,让故事化讲述在科教片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科技苑》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在政府和农民中间的连接作用,成为政府的好帮手、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全民科普的铺路人。④

注释:

①陈清:《农村科教节目的乡土化叙事》[M],载于《农业电视教育节目创作与思考》,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②张生贵:《对农业科教节目的认识》[J],《农业影视》,2009年第9期

③邢雪:《科教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④倪啸:《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见金——访〈科技苑〉制片人张生贵》[J],《当代电视》,2013年第11期

《科技苑》自1996年开播以来,逐渐成为央视最具影响力的科教栏目之一。从2014年至今,该栏目的网上点击率在央视280多个栏目中一直名列前茅,被观众称为“农民最贴心的电视课堂”。2009年,《科技苑》栏目明确提出了“用故事讲科技”的创作理念,运用故事化元素,借助电视化语言,从大众传播视角来传播农业技术,让农村人爱看,城里人喜欢。笔者认为,农业科教节目的故事化应以农业科技的科学性为叙事前提,在选题、内容、故事讲述方式等方面,把握好科技内容与故事化的平衡点,下面结合《科技苑》逐一分析。做好前期调研第一关《科技苑》的选题一般是实用性强、见效快、易掌握的农业技术,而技术往往是单调的枯燥的,观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要求编导在选题阶段就要发现科技背后的故事。首先,要寻找新奇的题材。“新”是新技术,“奇”是足以引起观众兴趣的科技妙招。比如,《科技苑》有一期节目为《躺着长的山药》。为什么原来竖着种的山药,在这里却躺着长?原来,四川某地的山地不能像平原一样深挖,只能因地制宜让山药躺在地下长。躺着长的山药需要一系列农业新技术的配套支持,节目由此展开。《水稻种进池塘里》讲的是一种水稻种植的奇招,《怪法养奇鱼》也是一种出乎观众意料的科技怪招。像这些有新意的选题,能够更好地挖掘出科技应用背后精彩的故事。其次,要选择有故事的人。对于电视节目来说,科技故事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物上。一些科教片“见物不见人”,“人”只是道具和符号,只会被动出镜,不是事件的主体和推动者,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科技苑》在选择人物时,要求当事人必须对相关的农业科技十分了解,同时要善于表达,能够承担起持续推进故事进展的重任。否则,对专业不熟,或者在镜头前无法充分表达自己,拍出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花椒为什么那么麻?》的主人公是某高校烹饪系的老师,以他探索花椒麻味的来源为情节主线串联起节目的各个部分,以一种揭秘的方式推进故事。他在镜头前表现自然生动,对节目的故事效果起了很大作用。最后,要为人物设置合适的情节。人物的表现不能脱离情节而存在,在不违反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让他(她)在合适的情境下呈现故事,表达情绪。讲述方式是重点白岩松说:“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故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用什么方式讲故事。”一种农业新科技在达到了选题的基本要求之后,它的故事必须以最有效的讲述方式展开。首先,要寻找选题的故事点,主人公经历了哪些过程,这些环节如何发展如何勾连。所谓“故事的精彩在过程”,吸引观众的正是那“一波三折”的经历。农业科技不断推陈出新,但在生产应用中并不一定都有曲折、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前期调研中对潜在的故事元素进行挖掘,寻找那“一波三折”或者可以“峰回路转”的情节。《甲鱼救了虾的命》说的是养殖户丁国才利用甲鱼吃病虾的食物链,在虾塘里养少量甲鱼来减少疾病蔓延的故事。这涉及如何控制甲鱼和病虾的比例等问题。编导抓住了故事线,使得本片充满悬念,观众看得兴致盎然。其次,合理重构故事内容,摈弃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力求故事讲述得更精彩。正如栏目负责人所说,选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应该是脉冲型的,高低不平,起伏不定,让人捉摸不透。《科技苑》节目不能像说明书一样,基本是以悬念为主线重构内容,不再拘泥于事件的自然顺序。如《过冬的柑橘卖价高》说的是某种高科技栽培的柑橘供不应求的故事。柑橘的生产流程是冬季管理、春季控花、夏季控果、秋季采摘这样的时间顺序,但节目并没有按照自然流程来叙事,而是从浙江徐老板准备抢购柑橘说起,这让观众心生好奇,进而引出这种柑橘的品种特性,再引出相应的技术创新点。把有戏剧性的内容放在前头,开门见山让观众眼前一亮。故事化叙事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悬念。在悬念中讲好故事,讲活故事,是电视节目增强受众黏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传播农业科技,揭示农事秘密”是《科技苑》的理念之一。编导在节目中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如同探案揭秘一样设置悬念、释放悬念、解决悬念,把悬念作为传播农业技术的叙事主线,使观众在悬念的揭开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新的农业知识。如《野花从此不白开》这期节目开篇画面就把观众带入悬念的氛围中——漆黑的夜里,一群人打着手电筒,带着劳动工具,涌向山上的霸王花。解说词是:“晚上9点多,一群人出现在这片地里,他们从几十公里以外过来,要抓紧时间做一件事,而且只能在今天晚上做。”村民们的奇怪举动让观众惊奇,并心生疑惑,悬念由此产生。《科技苑》的悬念设置还延伸到片名的设计上,《睡上下铺住窑洞,黑猪搬家为了啥》讲的是一种省钱养出好猪的新科技,此外还有《离家千里为个毛》《桃树桃树先别睡》《不让男虫见女虫》《蛋事,其实是大事》等等,这些片名通俗易懂、萌态十足,充满故事性,具有吸引观众收视的黏性。再次,《科技苑》充分利用电视语言。电视的故事不同于说书人的故事,它是通过电视的视听语言展现出来的故事。较早期的科教栏目大多依赖播音员的解说来讲故事,画面不充分,如同听广播。在互联网时代,一味依靠播音员的解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对于动态画面的需求。《科技苑》讲述的大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技术,其中有一部分难免形象单调,或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往往不便于用画面表现。画面表现不充分,节目的故事性就会削弱,精彩的故事无法展现。所以,《科技苑》强调要双管齐下,既要故事又要画面。以《共享池塘——小贝不再怕大蟹》为例,故事内容是浙江省某地新推的一个水产品混养模式,它的新奇点在于在池塘里建成几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像梯田一样,在不同阶梯里进行螃蟹、贝类、虾等多品种的立体混养。大部分画面内容是水面下的那些事儿,画面单一、造型感不强,养殖用水有些浑浊并不好看。为了让故事有更好的视觉效果,编导抓住螃蟹凶狠捕捉蛏子等动作细节,采用水下摄影完成,有的画面专门在清水里拍摄;另一方面,通过后期制作动画等不同方式,为整个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提供了足够的画面基础。此外,《科技苑》不仅一直采用平等的视角和通俗的语言,而且尽力带着一些“土腥味”。《科技苑》放弃高高在上的说教语态,不灌输,不说教,而是客观展示故事本身,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电视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如果不够通俗,就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不利于理解节目内容。作为面向广大农民的科教节目,《科技苑》的通俗化要求特别突出,该栏目的主要努力就是把生僻的科技语言转换为农民观众易懂的语言,创作出让农民感兴趣的科技故事。《蝇蛆的最后晚餐》表现的是如何消灭蝇蛆,它的繁殖是世代重叠繁殖,这种繁殖方式是后面情节的铺垫,无法绕过去不解释。“世代重叠繁殖”的含义,通过解说词也能解释清楚,但是电视媒体的接受特点是一次过的“浅关注”,观众在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未必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栏目组集思广益,将解说词改为: 当蝇蛆的“孙女”开始产卵时,它的“妈妈”,它的“奶奶”也都在产卵,三代甚至四代都在同一时间段里繁殖下一代。这样不仅让观众一听就懂,而且充满趣味。“从科学角度看,科教电视把专家的科学转换为农民的科学,要点是致用;而从文化角度看,则是精英文化转换为大众文化,要点是通俗。但仅仅把握了这些信条还不够,你手里还要有一件利器,这就是艺术表达。这种表达最好再‘粘’一些泥巴和牛粪、群众熟悉的土腥味,使节目最大可能地贴近农民感情,贴近实际操作,贴近农村观众的收视心理。”①多年来,《科技苑》栏目组一直坚持科技故事化、故事通俗化的创作路线,在故事选题上把好第一关,表现方式上采用电视的语言,同时力求平民化、通俗化、乡土化。如栏目制片人张生贵提出的那样,要突破科学技术晦涩难懂的瓶颈,通过有趣的科学转化,让科学技术大众化,让科技走进农民心里。不为故事而故事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这是一条创作铁律。农业科教片的宗旨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是《科技苑》栏目的最高使命,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农业科教节目来说,故事化和通俗的电视语言仅仅是它的表现形式。绝不为故事而故事,绝不故弄玄虚一惊一乍,这是《科技苑》栏目组的明确诉求。小说或剧情片的故事可以虚构,可以天马行空肆意想象,科教片却不可以片面追求故事的效果而丢失科学的价值。从选题阶段开始,《科技苑》就对科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每一项技术的拍摄都由拍摄地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当事者参与到故事化叙事当中,从源头上把控了农业科技故事的真实性。从主编到制片人,从节目监审到每一个编导,从文案到节目成片,坚决杜绝虚假的“科学故事”,没有出现过一处违反科学的农业知识。《科技苑》节目的故事化是紧紧围绕农业技术、农业知识展开,悬念也因关键的技术点而设置,故事和农业技术点、知识点是融合为一体的,这就保证了故事的内核仍然是农业科学技术。早在2009年,《科技苑》栏目组就提出了“科技故事就是科技故事,千万不要走偏,不要把科技故事变成人物故事、情感故事、致富故事”②的观点。北京大学传播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大为认为:《科技苑》“对中国农业科教节目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并成功实践了用科学翻译的理念讲科技、用趣味性解读的理念讲科技、用讲故事的理念讲科技,把中国农业科教节目的制作引入了通俗化、趣味化的大众传播轨道,是专业化节目成功转化为大众传播栏目的典范”。③在多屏互联的新的媒体环境下,科教节目如何参与收视竞争,如何真正走进观众心里,《科技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新媒体时代,科教节目不再是“农民的课堂”,简单“讲述”和“告知”已经难以取得满意的推广效果。在“讲好科技故事”创作路线下,《科技苑》的科技故事已经带着实用的科技、精彩的故事、通俗的语言走进农民心里,让故事化讲述在科教片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科技苑》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在政府和农民中间的连接作用,成为政府的好帮手、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全民科普的铺路人。④注释:①陈清:《农村科教节目的乡土化叙事》[M],载于《农业电视教育节目创作与思考》,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②张生贵:《对农业科教节目的认识》[J],《农业影视》,2009年第9期③邢雪:《科教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④倪啸:《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见金——访〈科技苑〉制片人张生贵》[J],《当代电视》,2013年第11期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0/0726/382.html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农业技术类期刊转型升级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做好农业技术档案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