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北京农林科学院已在平谷区成立桃产业技术研究所,拟建设桃新品种资源苗圃、育种基地、高——标准化全产业链新技术示范园,标准化桃苗。生产基地,开展桃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研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率,保持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台机器可替代20-30人
??平谷大桃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6亿颗左右斤,可是很多桃树都长在山里,人机难起。药物输送是一个大问题。要确保人员安全,确保水果和土壤不受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技术专家赵春江经过多年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植保无人机、地面载人喷雾机、地面遥控靶标投放机等立体可变精度 农药施药技术和遥控操作方式可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施药量的精确控制也将保护果实和土壤。
据介绍,植保无人机每小时可作业180亩,地对靶喷药机每小时28亩,相比人均1.6亩每小时有很大提升.相当于一台机器可以代替20人或30人,而且还实现了上下双向均匀喷洒和全喷洒。
“技术发展必须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赵春江表示,平谷区22万亩桃园数字化改造将成为“农业中关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赵春江说,建设“农业中关村”,就是要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业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
如今,平谷大桃主产区的田地都配备了智能机器人,储备了全国桃种植领域专家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可通过语音与农民沟通。
赵春江团队通过数据整合、知识挖掘、提取和处理,为平谷区大陶行业搭建技术问答知识库和地图,知识容量超过50万,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智能问答机器人。作为载体,知识服务通过不同渠道实现,问题准确率超过90%。
目前,智能问答机器人已在平谷区大华山村、后北宫村、胜利村、西峪村等150多个村推广,培训桃农100余名。
农业信息亭、自主配送站等数字化设施也让农民咨询、购买药品、化肥更加方便。新模式果园的建立将是桃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宝新介绍,落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成立专家智库团队,推动大桃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突出专家院士引领作用,共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高标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
来源:新华社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zonghexinwen/2021/0908/965.html
上一篇:拼多多为何“不放过”农业
下一篇: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民变身无人机“飞手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