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探讨(2)

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如,文登区花生“一集双通”工作开展的特别好,“一集”就是将良种选用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20多种单项技术优化集成,“双通”就是示范推广

再如,文登区花生“一集双通”工作开展的特别好,“一集”就是将良种选用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20多种单项技术优化集成,“双通”就是示范推广直通农户,技术服务直通农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收获“五统一”管理,实现了胶东大花生“高产量,低成本”、“优品质,高效益”的成果。

2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病虫草害发生、流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如2020年印度蝗灾已将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3]。所以在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尤为突出重要,提到了显著位置。

2.1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节省成本、提高防效是病虫草害防治的根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减轻病虫草害的基本方针,摸清病虫草害发生特点、规律,将病虫草害控制在萌芽未病或发病初期,是病虫草害防治的最佳效果和理想目标。例如在播种前,根据地利水平和用途需要选择适宜的优良抗病品种,并对种子进行“包衣”技术,“筑强堡垒”,是预防病虫害关键。再如对土壤进行药土撒施,是防治地下害虫的首要;播种后使用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封杀”处理,也是防治杂草的重要技术。都体现了预防宗旨,并且成效显著。

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也是预防病虫草害的重要技术。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促根下扎;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氮、磷、钾平衡施肥,增施微量元素;适当控制播量和密度,创建合理群体,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增强抵抗病虫草害侵袭的能力;加强田间管理,在关键生育期合理浇水、施肥、农艺操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培养健壮植株,都是预防病虫草害的重要基础。如玉米大喇叭口期浇水、追肥、中耕培土;小麦返青-拔节期划锄镇压,增温保墒;都有利于减少病虫草害侵袭,促进植株发育,增产效果显著。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防治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物理防治是指在农作物科学种植和生长过程中,采用物理方法防控病虫草害达到防治目的,包括覆膜、诱杀、人工灭虫等。物理防治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还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物理防治只能降低病虫草害基数,却对根除病虫草害无能为力。生产中有一些应用比较成功的物理防治,如秸秆还田或在大田内覆盖小麦、玉米秸秆,可以有效抑制杂草发生;采用通风口处增设防虫网,可以免于体积在目数以上的害虫危害;悬挂诱杀板,可以捕获和诱杀对黄、蓝色有趋向性的白粉虱、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害虫。

2.3 生物防治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病虫草害已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生物防治成为一种新型防治方法被广泛利用。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防治、寄生性天敌防治、捕食性天敌防治。生物防治是一项绿色、环保的技术,无危害,无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控制和减少病虫草害的侵害,例如可以利用昆虫激素干扰害虫的滋生,降低害虫的交配率和成活率,以达到防治的效果。还可以利用真菌、细菌诱发致病,以达防除效果。

生物农药的兴起和发展是生物防治的高级阶段,生物农药遵循了生物防治的原理,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具有一定的定殖、扩散、流行能力。不仅对当年、当代有害生物发挥控制作用,还对后代、翌年有害生物起抑制作用,后效明显。目前已在生产中大范围使用的生物农药有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两部分,包括激素、植物调节剂、生长调节剂,以及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或经遗传改造的微生物等,已在多种农作物多种病虫草害上使用,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优点是适用性广、杀灭迅速、见效快,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不利农业长久发展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选择符合国家NY/T393规定、三证齐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防治过程中,要按照药剂说明书推荐用量施药,严格用药操作规程。特别是多种病虫草害混合发生的地块,要把握最佳防治时机,一防多治。不同农药间混合使用时,要遵守农药高效安全原则,相同剂型协同混配,轮换、精准用药,优势互补,达到减药增效的目的。同时要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特别注意触杀性药剂不宜与其他剂型混用,叶面肥要与农药分开使用,且间隔数日为好。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1/0115/587.html

上一篇: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一带一路”视角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困境研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