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产业及工艺美术产业属性述论(3)

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第一产业到第四产业都是以工作为本位,倾向于把人看成是“劳动力”,看成是功利的生产者;而第五产业则是以休闲为本位,倾向于把人看成“人”,

从第一产业到第四产业都是以工作为本位,倾向于把人看成是“劳动力”,看成是功利的生产者;而第五产业则是以休闲为本位,倾向于把人看成“人”,看成是生活的享受者。第五产业注重人的精神体验,强调通过“文化创意”来满足多变的、富有个性的消费需求,物质生产因此越来越向精神生产靠拢。物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是分开的,精神生产与消费则倾向于相互融合。物质产品的消费其实是消耗,一个棒棒糖放在嘴里会慢慢消失殆尽,要想再吃,那得再生产一个;而精神产品正好相反,它很大程度上正是在被“消费”的过程中,被不断地“生产”出来。一张伦勃朗的画不是一个棒糖糖,不会因为被人们享用而渐渐消失,恰恰相反,它正是因为人们的解读和欣赏而存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读者”很大程度上成了“哈姆雷特的作者”。从这个意义上,“精神消费”反倒成了“精神生产”。当然,一件艺术作品最出色的读者,往往是它的作者。正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正能解读《红楼梦》的正是曹雪芹本人。对于精神生产,生产者首先是消费者。

正是因为靠向精神生产,第五产业不强调物质的消耗,而注重以“文化创意”来降低成本,这样既有利于促进购买力,又有益于环境保护。如今在西方发达国家,与废物利用相关的创意设计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产业项目,我们可以将其纳入第五产业的范畴(图4-6)。第五产业的宗旨是帮助消费者享受生活,但这种享受绝非图一时之快,而是要谋求可持续的发展。一个棒棒糖能像一张伦勃朗的画那样魅力持久,乃是第五产业的终极理想。

图4 、废旧自行车内胎制作的皮包奥地利维也纳的创意商铺,2013年7月。

图5 、废旧袜子制作的无袖衫奥地利维也纳的创意商铺,2013年7月。

图6 、废旧胶囊板制作的灯具奥地利维也纳的创意商铺,2013年7月。

图7 、联合收割机在收割高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2014年9月。美国农业高度工业化,效率很高,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3%,但国内农产品仍有大量剩余而出口。

图8 、由时针式喷灌设施(center pivot irrigation)形成的圆形农田卫星照片,美国堪萨斯州,2006。

图9 、时针式喷灌设施美国蒙大拿州,2010年。

第五产业自身不强调物质消耗,但它却建立在其他产业消耗物质世界的基础上。产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产业(提供食物的产业)长期是大多数人从事的产业;直至工业革命以来,在经历了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产业开始成为人们主要从事的产业;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部分就业人口。正是在第三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有了第四、第五产业,也许将来还有第六、第七产业等等。产业发展的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就业人口从农业流向工业,进而流向第三、第四、第五产业。“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指出,农业在生产力增进方面总赶不上工业,因为工业比农业更宜于分工,而分工是促进生产效率之本。分工缘于人与人的劳动交换,产品(劳动成果)交换越自由,分工就越充分,对生产力的促进也越大。作为符号,工业产品能带来比农产品多得多的“意义”,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交换与分工,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的飞跃。因此工业革命又常称为“产业革命”。产业落后的一大标志就是农业人口比例居高不下,这说明尚未经历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尚不充分。

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会产生这样一种效应:人越像机器一样工作,就越容易被机器取代。机器最能取代人力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图7-9),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三产业,然后是第四产业;迄今机器最使不上劲的产业是第五产业,因为第五产业强调享受生活,而机器是不会“享受生活”的。可见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使用机器不断把人从繁重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第一产业到第五产业,从业人口依次增多,这才是产业发达的标志。现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第五产业从业人口比例处于低位。这些国家要么有高比例的农业人口,要么注重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科技含量较低的工业和服务业(图10、11);即便像印度这样拥有出色计算机软件产业(典型的第四产业)的国家,也不能说它就是产业发达的国家(图12、13)。只要第五产业未获得充分发展,机器对人力取代就未能充分实现,工业化就仍有路要走。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1/0402/764.html

上一篇:高台魏晋墓壁画农牧图研究
下一篇:碛口老人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