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农业的出现与人类语言起源

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语言起源的生物基础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历史可以通过不可靠的口头相传延续。但在语言出现以前,人类的历史连口头相传的条件都没有。没有语言的人类,只是自然界动物群

一、语言起源的生物基础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历史可以通过不可靠的口头相传延续。但在语言出现以前,人类的历史连口头相传的条件都没有。没有语言的人类,只是自然界动物群落中的一个普通成员,还没有成为万物的灵长,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人类的生存与进化,离不开周围具体的环境。人类正是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化。

人类语言的产生,也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制约。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达成共识所形成的交流符号系统。但是人类的语言起源,由于不可能找到实证的材料,是一个难以给出准确答案、非常棘手的理论问题,历史上百家争鸣、众说纷纭,以至于1866年法国科学院面对纷繁杂乱、莫衷一是的语言起源问题的争论,曾下达了一个通令,从此以后不再接受任何有关语言起源方面的论文和观点。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语言起源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讨论人类的语言起源,涉及到两个非常重要、却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个是人类语言是如何起源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类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语言起源的时间、环境问题。一个是人类语言之间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

按照现代语言分类,人类语言有20个左右语系200多个语族,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不要说语系之间,就是同一语族的不同语言之间,都截然不同。由于发音习惯的差异,甚至于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相互之间居然都不能通话。

人类语言起源的基础,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客观外在的条件:声音的传播依赖于空气的振动,地球的大气层为人类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高等动物属性,具备复杂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各种声音。人类属于群居的社会性动物,群居所引发的频繁交流,为人类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一方面是主观内在的条件:人的肌体包括大脑在不断进化,手的灵活性不断增大,使得人制造工具的能力、劳动的技能在不断增强。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在不断改变,人们在社会中的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的语言本身是建立在动物交流信号的基础上的,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大脑的进化,人类的语言也越来越向高层化和复杂化进化,最终形成了人类所独有的语言系统。

灵长目动物除少数低级的原猴外,都是群居的,并且大多是社会性动物,它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灵长目动物都能够发出声音,并通过声音进行交流、传递信息。人属于灵长目动物之一,因此人的动物属性中,已经具备形成语言的基础。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之间,甚至在高度发展的动物之间,彼此要传达的东西也很少,不用分音节的语言就可以互相传达出来。[1]

与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相适应,人类的语言也是一套发音极其复杂,内涵极其丰富的交流信号系统,与动物间简单而直白的交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是靠声音进行交流的两类系统的内部结构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动物发出的只是简单的信号,而人类语言则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的一切思维和所有的感情。

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中论述到:跟人类言语比较起来,这样一种符号化的东西是很粗糙的。其局限性和缺点一目了然。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来源同一领域,二者的质料也相同。因此它只能适用于那些结构较简单的、物质性的对象。为达到人类交际之复杂目的,我们需要更有弹性的、不怎么笨重的符号。我们不能把一切有可能提到的实物之样品都带在身边,更不用说爱情、荣誉、服从等等抽象概念了。但人的发音器官,几乎永远是想发声就能发声。对组成符号这种可能性之利用是使人类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主要力量。这套系统显然拥有巨大的优越性。在语言里,符号的物质性被去掉了。[2]

自然界中所有能够发声的高等动物都把自己的发声做为一种交流的手段,但是由于动物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声交流仅仅局限于生存本能的需求,包括求偶、觅食和防御天敌等几种有限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动物的发声没有能够形成系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而人类的劳动技能在不断提高,在劳动中的协作不断深化,促使人的发声向高水平的层次演进,最终使得人类语言系统的诞生。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1/0322/732.html

上一篇:浅谈农业科技日语的翻译策略以新特产系列日本
下一篇:晋中方言中农业动词及农耕文化研究以马首农言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