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晋中方言中农业动词及农耕文化研究以马首农言(2)

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两垧植糜子”,夏至时,若有空地,就种两垧糜子。 “夏至不留秧”,白菜等蔬菜到夏至就都播种完毕,此后播种便不能结果。

“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两垧植糜子”,夏至时,若有空地,就种两垧糜子。 “夏至不留秧”,白菜等蔬菜到夏至就都播种完毕,此后播种便不能结果。“夏至三庚入伏,立秋五戊为社”,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伏天分三伏,每伏十天。“伏里无雨,谷里无米”,谷子要出穗,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伏里的降水量对谷子的生长至关重要。“头伏耧,满罐油;二伏耧,半罐油;三伏耧,没来油”,要把握耧谷子的农业活动,在气温高的时候进行,出芽率才比较高。“头伏萝卜末伏芥”,头伏要安萝卜,末伏要种芥菜。夏播扫尾和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的重要农事活动。

“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丢”,立秋有雨则“谷子”可丰收,处暑下雨对于多数作物来讲已经错过最佳生长时机。“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晒煞牛”,节气指的是时刻,立秋时到午前为早,午后为迟;立秋后,开始降温。

“处暑热不来”,处暑后,天气渐凉,热气渐消。“处暑吃高粱”,处暑时高粱就要成熟。

“白露一半田”,白露时近一半的作物成熟,小糜、小黍、小豆这时候已经有成熟的。“齐白露,摘瓜挽白豆”,意思与之相近。“白露耕宿麦”,宿麦即冬小麦,白露时开始耕种。

“霜降割苇”,割苇草,“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霜降和冬至多同日,冬至后四十五天就立春了。

“立冬不使牛,还有三垧朝阳地”,立冬以后,天气寒冷,土地结冻,不再用牛耕地,山地向阳一面还有部分土地未冻。“冬离寒节一百五,寒节离伏不用数”,立冬到清明约150天。

“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以“针线”的长度作比,过了冬至,天渐长;过了年,天就更长了。

此外,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也表现出寿阳与一般地区的差别特征。“惊蛰河开河不开”,与一般地区的“惊蛰河开”不同,河流到惊蛰仍有复冻现象,连同“河重冻,谷重种”的特殊现象,体现了寿阳气候之寒。相比于一般地区的“清明前后,安瓜点豆”,当地“小满前后,安瓜点豆”推迟了栽种时间,也是该地高寒特征的体现。与我们熟知的“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现象相左的是“七九雁来八九河开”,河流解冻时间略晚,再次说明其气候特点。同一节气的特殊现象的对比,也为印证寿阳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农谚形象地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一定程度地印证了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将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具有科学性,人们通过谚语给出的明确的农事指导进行耕作,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秩序规范和效率。

二、动词

本书中提及的农业生产的相关动词仅有19条,但这一部分是我们探究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观照对象。具体有:犁、间、壅、刈、画、辫、洒、机碓、积苫、挽、割、扑、攫、斫、摘、起、扣、切、牵等。通过研究这些动词的语言表达和语义范畴,我们不难窥见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概括来说,这些动词主要涉及农作物的收获收割,以下我们将一一阐明其语义指向。

挽,用于收“小豆”“葱”等,这些作物生长在肥沃的沙质土壤中,根埋于土层不深,茎叶出露于地表且体积小,一只手便可将其茎叶收拢,收获时需抓住茎干,轻轻用力,便可将其连根拔起。

割,用于收“莜麦”“谷”等,这些作物茎长直且有节,体积较大,根扎于土壤较深,人力拔出较为困难,用镰刀收割,一来具有空间上的可能性,二来比较省力。

起,用于收“蒜”“土豆”等,这些作物果实结在地下,土地表层只有叶子出露,收获时没有可抓取的茎干,所以,一般用锄头等工具挖开地面来获取果实,与“起”本身带有一种“自下而上”的动作趋向相契合。

摘,用于收“豆角”“中瓜”“南瓜”等,瓜类果实或结在土地表面或结在瓜藤上,靠“把儿”与瓜藤连接,稍一用力,将“把儿”与枝干扯开,即可收获,“豆角”亦然。

扑,用于收“黑豆”“红豆”等,豆类的果实藏在豆荚当中,用镰刀割断其主干,将其捆扎运回家里,放在院子里进行暴晒,豆荚会因失掉水分而干裂,豆子颗粒会滚落在地上,用扫帚将其收拢,用筛子去其杂叶尘土。

牵,用于取高粱穗,高粱茎较长,有1.5米高,需使用镰刀水平将其削下。

切,用于取谷穗、麦穗,与高粱相比,谷子和麦子的茎较短,约1米左右,故可使用菜刀竖直切下,从穗子根处斩断。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1/0322/733.html

上一篇:农业的出现与人类语言起源
下一篇:诗经中的农业生产实践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