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期高职院校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

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只有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实现农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只有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能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有序分流转移,进而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改革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在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其本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从而推动农业不断发展并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三农”建设,多方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加强与当地农村及农业企业的合作,但在农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与当地农村及农业企业的合作上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高职教育涉农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人才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核心资源,高职院校要助推农业发展,必须培养大量适应农村和农业发展实际的涉农人才,但是,当前涉农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导致人才素质堪忧。具体表现为: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有所偏差。众所周知,推动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涉农高职教育理应培养有专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素质的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人才,使其以后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将对涉农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农业管理干部,这与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极为不符。第二,涉农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农业发展实际脱节。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农业发展的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农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倾向,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第三,专业设置落后,没有体现高职特色。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涉农专业时,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和课程安排,以专业教育模式为主,没有体现高职教育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特征,没有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农人才。

2.高职院校与当地农村及农业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从深度上来说,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与所在区域农村及农业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对农业技术的宣传介绍以及对新型农产品和科研成果的推介层面,对科研成果的深层推广和转化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较低。从广度上来说,部分高职院校与当地农村及农业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产品和技术推广层面,较少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扶贫等其他形式的合作。高职院校在开展涉农专业科研如申报涉农专业课题、完成计划科研项目时,往往局限在学校内部进行,缺乏与当地农业企业的有效合作。此外,虽然国家号召教育部门和高校依托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尤其是职业教育更要在精准扶贫脱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开展扶贫脱贫工作。

分析高职院校在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高职院校内部的因素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等,又有高职院校外部的因素如与当地农村及农业企业的合作尚不深入等,从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未能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亟待改进。

二、解决高职院校助推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对策

在“三农”建设中,许多高职院校依托自身在教学、培训、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索,通过改革学校培养体系、搭建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农业产学研结合以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1.以社会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创建特色专业,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涉农企业提供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形势以及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坚定面向社会、面向“三农”的办学方向,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紧扣市场需求,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文章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nyjsyzb.cn/qikandaodu/2020/0726/384.html

上一篇:做好农业技术档案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分

农业技术与装备投稿 | 农业技术与装备编辑部| 农业技术与装备版面费 | 农业技术与装备论文发表 | 农业技术与装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